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

配重多寡之决定----技巧精进篇

全文摘自 瓶鼻海豚潜水站-- Morris Wu

  当你身上叮叮噹噹掛了约莫20KG的装备时,髖骨被配重压的疼动不已时,看著又粗又壮的教练,竟然配著比你还少的配重!难不成当教练的身体结构都异於常人、还是说他偷偷的塞了两块铅在BC口袋?当然事情不是这样~相信吗?约有一半以上的学员都应该、可以、能够将其配重减轻!

  或许这不是个什麼大不了的技巧,大多学过初级(或进阶)课程的人都能回答出正确答案:在下潜前BC放空,水面刚好在眼睛位置或是耳际;或者是在回程做安全停留时,仍然可以做出中性浮力。嗯------没错!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,既然本篇主题是技巧精进~就是要说一些更实际可行和精準控制的技巧。

為何要减轻配重?

  过量的配重,除了让你"快速"的下潜之外、别无其他好处~或许有人会说:还可以在流区稳固身体,气源用尽不会放风箏(被浮力拉至水面)------,我这麼说好了~打个比方,像是高尔夫球在果岭推竿,力道拿捏是不是相当重要?过犹不及都无法将球顺利推至洞中!同样的道理,配重之过与不及,都会让你此次的潜水辛苦异常~当然,有特殊目的不在此篇探讨范围之内------

  一个简单的物理公式,F= ma,当我们在水底下要移动时,必须施予一个力(来自蛙鞋的推力)才能换得一个速度。而这个速度与施力成正比,与质量成反比。换句话说,就是你的质量越轻、移动起来越轻鬆。这个力量的来源又是你的身体燃烧氧气热量换取来的,所以~也会较省气。

  第二个好处:水下的正负浮力较易受控制~
  举个例子,有两位潜水员分别带了比本身(连防寒衣、装备)整体浮力还重了3公斤和6公斤的配重,下潜至10M时环境压力為2ATM,為了要保持中性浮力,两位潜水员分别在BC内灌入总容积3L和6L的空气(我知道海水密度大於1,為了方便说明,假设比重為1、OK?)继续下潜到了30M处环境压力為4ATM,原BC 内空气再度被压缩至1.5L和3L,所以在此状况下,两人各需再加入1.5L和3L的空气方能保持中性(防寒衣被压缩之正浮力损失在此例忽略不计)所以在水下时调整充排阀的时间、次数,后者都增加為前者之两倍!更糟的还不是这个,当两位同时上昇时、(假设二者都是保持中性、踢动上昇)到20M处环境压力為 3ATM,BCD内的空气随著环境压力的降低、两者的正浮力分别增加至4KG和8KG、分别较所需的中性浮力多出了1KG和2KG,若是此时潜水员的疏忽或是反应过慢、不知道赶快排气,此时身体会像发射的火箭一样,开始加速!到10M处环境压力為2ATM,二者的正浮力会增加至6KG与12KG,较所需中性浮力多出了3KG与6KG!所以,任何人在水下一发现开始不经意的上昇时,都应立即将浮力控制回中性,起初都会较易控制一些、深度差异一大、要重回控制的难度也会加高!

正浮力的来源、成因、与控制

  你会说:不够重我根本沉不下去、或是潜水结束时会被拉上去!你确定每一个细节,步骤,方法都作对了吗?

第一项:焦虑造成的正浮力

  常常看到初学者手脚并用的划水前进、 或是不自觉的脚部踢动,都是会產生正浮力的原因。你可以试试在泳池中,单只以BC充排阀之控制与呼吸之调整,尽量不让手脚移动,去感受一下实际的浮力!

第二项:BC内的残存空气

  或许你觉得、认為已经将空气放尽,但是~往往都还能"找"到一些残留的,怎说?BC不是一个固定形状的东西,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空气留在摺缝、死角处,或许你要转动一下身体,让空气移动。还有~若是你排放时,排气阀不是刚好在空气的"正上方",空气也无法排尽!建议你可以稍稍抬高右肩(或是左肩,取决於你的排气阀位置)用双臂将BC挤压,以期空气顺利排出!

第三项:防寒衣内的空气

  在多日后的第一次下水,防寒衣已经是相当的乾燥了!当你步入水中、当然需要一些时间让防寒衣泡湿,还有不妨拉开领口、袖口让空气溢散出去。拉一拉手脚的防寒衣,也有助於空气之排出。

第四项:肺部的空气

  当你觉得已经吐尽肺部空气时,其实还有不少在裡面,并训练自己使用肺的下半部来呼吸;下半部?好抽象喔!也就是如果说肺部的体积是从:0(空)到 10(满),一次的正常呼吸量是6,让自己可以任意使用0-6或是2-8或是4-10,藉此以控制肺部空气。还有在刚下潜时、持续吐气、若需吸气的话,吸少一点、再继续吐气~下潜个3-5M,就可以恢復正常呼吸了!记得快接近海底时要先打一些气进BC,免得触底!

找出适合自己的配重范围

  有很多种说法,如:以1/10的体重当成配重;全部装备穿著,BC空气排尽,水面刚好在眼睛位置;还有一种方式,穿著防寒衣,浮潜~在水下约3M处,肺部空气吐至一半,调整配重至中性,再加个3KG就是你所需的配重重量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